第四十一章 不笑不足以为“道”
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(上等的人才,一旦闻道则勤奋地付诸实践);
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(中等人才,一旦闻道,会存疑,半信不信);
下士闻道 大笑之(下等人才,闻道会大笑)。
不笑 不足以为”道“(下等人才如果不笑,那么也许就不是真的”道“)。
故建言有之(有人提出以下理论):
明道若昧(明白的“道“,反而似乎暗昧),
进道若退(前进的”道“,反而似乎后退),
夷道若纇lèi(平坦的”道“,反而似乎崎岖)。
上德若谷(最高尚的”德“反而类似山谷),
大白若辱(最清白的品格反而似乎招毁谤),
广德若不足(最宽广的“德”,反而似乎不足),
建德若偷(勤劳建设”德“的过程反而似乎懒惰),
质真若渝(质朴纯真反而似乎有暇疵)。
大方无隅yú(最方正的人品反而似乎没有方角),
大器晚成(最贵重的器皿反而最晚成型),
大音希声(最美好的音乐反而似乎简洁宁静),
大象无形(最宏大的现象反而似乎飘渺无形)。
道隐无名(”道“隐蔽而无名),
夫唯道 善贷且成(只有遵循“道”的人, 善于利他并且成功)。
注释:“道”是隐蔽而且反常识的。 所以真实的“道”,几乎必然被下士所嘲笑。 如果下士都追捧的东西,很可能不是”道“。 要理解“道”,需要逆向思维,常用于科学,经济学,投资学。
楚辞:屈原既放,游於江潭,行吟泽畔,颜色憔悴,形容枯槁。渔父见而问之曰:
“子非三闾lǘ 大夫与?何故至於斯!”
屈原曰:“举世皆浊我独清,众人皆醉我独醒,是以见放!”
渔父曰:“圣人不凝滞zhì於物,而能与世推移。
世人皆浊,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?众人皆醉,何不哺bǔ 其糟zāo而歠chuò其酾lí?
何故深思高举,自令放为?”
屈原曰:“吾闻之,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;
安能以身之察察,受物之汶汶者乎!宁赴湘流,葬於江鱼之腹中。
安能以皓皓之白,而蒙世俗之尘埃乎!”
渔父莞尔而笑,鼓枻yì而去,乃歌曰:
“沧cāng 浪之水清兮,可以濯zhuó吾缨。沧浪之水浊兮,可以濯吾足。”
遂去不复与言。 -屈原《渔父》
诗注:写楚国灭亡以后,屈原投江前路遇渔父的最后对话。两人同道而不同选择。古楚英雄,伍子胥xū、屈原、项羽在人生路上,往往会遭遇渔父指路渡江。渔父是古代楚国思想类似巫神的存在。 《道》系诗人,有渔父冷静人格和屈原浪漫人格,也有兼具者。